13(11)《涅槃无名论·妙存第七》,《肇论》,《大正藏》第45册。
王者所取法的是具有永时性从而永远不会过时的常道。道性意义的自然,是着眼于空间关系说明道之所法,只包含域中它自己固有的德性,而别无他者。
⑨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全集》第2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孟子·离娄》说: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换言之,常无名常无欲常无为的自足是宇宙间的唯一法则——道既是历史法则的本体,也是伦理法则的本体。道的这种法自然的特性,也就是其独立而不改(12)的本性。五、始母与无有 《道德经》道篇首章有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自的本字为鼻,鼻为主臭者⑩(指鼻子)。笔者从时间哲学角度来予以解读,则另有异见。(《大学证释》,第142-143页) 据说这是孔子所传儒门内功修炼心法,自孟子之后而失传。
我们在下面两个部分分别以《无妄》《大畜》两卦为例对其所蕴含的内圣外王之道进行分析,以期对作为儒家密理的《周易》所蕴含的内圣外王之意有一个更为深刻、全面的把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外推首先是顺势而推之意,而不是强迫别人来接受自己的理念,能推到什么程度就推到什么程度,这即是孔子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论语·为政》)之意,亦即君子在位(则)言政,教在政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诚之者,人之道也,意谓人能做到诚就可以上达元亨利贞所象征之天道,而其要则在知止。
故人道应始于贞,由贞利而上达亨元及乾元太极之境,即由内圣而推至外王。大畜卦[ ]的卦辞为: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可见,两卦合起来可以完整地体现内圣外王之道。总而言之,不管是崇阳抑阴还是崇阴抑阳,皆是为了让人们明白生生之本及生生不息之意,明白了这一道理,才能做到真正的内圣与外王。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由此亦可知,我们必须把《大学》《中庸》及《周易》贯通起来,才能理解儒家内圣外王的全部内涵。因此,如果能够建立一个高者抑之,下者扬之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社会制度,就会有利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17)详见林安梧《从外王到内圣:以社会公义论为核心的儒学——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仁为道德主体,智为知性主体,故要想开出科学和民主政治,道德主体即良知就要通过自我坎陷而开出知性主体。
在复贵反,无妄贵诚(《易经证释·无妄卦》第四部,第161页),故复与无妄相连则有反身而诚(《孟子·尽心上》)之意。易为人道立,之所以将此卦命名为无妄,正是要告诫人们不要有妄,由此亦可见艮止即内圣之功修炼之不易及不诚不正将会导致之严重后果。
孟子还进一步指出,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众所周知,《中庸》有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修己以全生,然后安天下。如前所述,《无妄·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震虽为阳德之见而发于阴(《易经证释·无妄卦》第四部,第160页),故整个无妄卦有天道下济,地道上升(《易经证释·无妄卦》第四部,第160页)之象。无妄为立诚于中,大畜则为施德于天下。而‘一贯也,‘主静也,‘执中也,‘用极也,‘止至善也,皆同也(《中庸证释》,第80页),皆为达至善之境之方便法门,由其内而推其外则为明明德即外王之行。修己以正心,然后正人正国。
故在无妄为返求诸己,大畜则推己及物。人易被物欲所牵引而作恶,故要想积德行善,首先要经历格物之工夫。
故我们可以说震卦之一阳在下,由乾所来,故曰‘刚自外来(《易经证释·无妄卦》第四部,第167页)。如前所述,无妄即诚,为道之本体即生生之本,可用○来符示之。
山能藏伏万物,能积聚万类,故大畜乃畜育万物之象。从时间的角度来讲,元亨利贞分别对应一年之春夏秋冬与一日之朝昼夕夜。
如果只知道畜(蓄)物而不能尽物之利以参天地之化育,就会出现本欲育之,而适足以害之之结果。通过多识前言往行,人们就可以意识到诚意正心之重要性,并据此而进一步外明其德,这就是以畜其德之意。《大学》《中庸》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周易》中的本体生成论又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周易》哲学可以为《大学》《中庸》中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本体生成论依据。
……内见性命之正以达利贞,外致治平之功以孚元亨。艮止为蓄藏之象,为利。
大畜为四阳畜二阴,所畜者多,故名大畜。不仁者与之相反,弃其身之德而只求身外之财,财虽聚于己,而德失于身。
况且即使没有外在的约束即他律,真正的儒者也会据诚意慎独即自律之意而进行自我约束,其本旨则在于由内圣而推至外王,由尽其性而全其生。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牟宗三先生内圣开出新外王说之问题所在。
由上可知,《无妄》卦旨在说明,内心能做到诚正无妄,方备具乾坤四德之行。《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坤二元乃象外之象,乃非随形物生灭者也(《易经证释·坤卦》第二部,第99页),故为变中不变之存在,乃永恒的形上之存在。这样,我们就在《周易》中为《大学》《中庸》中的内圣外王之道找到了本体生成论根据。
故茂对为由物及天,时育为由人及物,以体天道不息之旨。三是由于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宗法关系的社会伦理,不是维护民主的法律和制度,不能催生民主化,而法律和制度是理性化的重要表现方式,如果缺少,新外王很难开出(16)。
而在《周易》,先天太极为生生之本,与至善至诚之本体相对应。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四字所显之乾象既是一个全象,又是一个圆象,换句话说即天道之全,乾象之圆,统御一切,无内外,无始终(《易经证释·乾卦》第一部,第145页)。
由此可知,大畜在天为生生之道,在人为位育之功(《易经证释·大畜卦》第四部,第7-8页)。物格而后物不害身、情不害性。
本文由遗老遗少网发布,不代表遗老遗少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cwfda.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7de84/5506.html